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科室动态详细

青岛市心脑血管疾病修复再生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启动胶东半岛智能化心电一张网产学研医用融合平台建设项目

发布时间:2024-05-09 08:49 本文来源: 心血管中心 供稿:徐兴晟 孙慧 摄影:

4月25日,胶东半岛智能化心电一张网产学研医用融合平台建设启动会在青岛市心脑血管疾病修复再生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综合办公室顺利召开,会议主题是“共建、共享、共赢”。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姚桂华、王颖翠,缓和医疗负责人王兆平副主任医师,青岛圣德老年病医院院长侯建媛,副院长刘双玲、高红岩,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伊婕,智融区域临床技术人员及工程师,工程研究中心秘书孙慧、徐兴晟参加会议。

本次平台建设以青岛圣德老年病医院和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为心电监测中心,赋能下级医疗单位开展心电筛查,实现分级筛查,分级诊疗,重点病人专项管理,密切随访,提升医院运转效能;以工程中心作为数据集中储存、管理和诊断中心,依托二级医联体广泛铺开,促进数据科研转化,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提升医院科研产出;以下级各医联体作为筛查单元,实现医联体、社区、养老机构等机构心电互联互通,多级上下联动。

姚桂华指出,心电一张网逐渐铺开可强化心电质控措施,大量数据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针对大量数据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进行医工结合的科研产出。通过上级医院或远程心电平台联盟的方式,提供远程报告解读,助力顶级医疗资源下沉,深入掌握社区患者的疾病情况,对后续辖区内心血管疾病的慢病管理和针对性防治做好前瞻性工作。

王颖翠指出,我国每年进行2.5亿次10秒常规心电图和3500万份动态心电图检查,而心电图医师约有3万名。临床出具1份动态心电报告需要基于15-30分钟的数据。如果每位医生每日处理超过10份动态心电报告和100份常规心电图则会带来巨大工作负担。因此无论临床诊断或健康预防,心电检查服务都需要供给端创新,这正是人工智能在动态心电领域的应用期望之一。对于如中国、印度等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地域差异相对较大的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工智能+动态心电的应用前景非常的广阔。AI在动态心电领域比医生做得更好更快,可以辅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通过大量学习资深医生或专家经验,帮助普通医生或基层医生达到工作要求。

本次会议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推进心脑血管疾病分层、精准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未来可围绕血压、血脂、血糖等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协同管理,建设心电、脑电、B超、影像等智能化融合平台,构建防、筛、管、治、研五位一体的心脑血管疾病管理网络。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青岛市心脑血管疾病修复再生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启动胶东半岛智能化心电一张网产学研医用融合平台建设项目
患者服务 科室导航 百年齐鲁 96599预约电话
服务号
订阅号
网站纠错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