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科室动态详细

我院将PET/CT心肌活性测定技术引入心脏手术评估体系

发布时间:2025-03-13 08:31 本文来源: 核医学科 供稿:杜泽嘉 摄影:
如何精准筛选适合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
如何在术前规避无效开胸的风险?
3月6日,我院核医学科与心外科联合举办学术交流会,正式将PET/CT心肌活性测定技术引入心脏手术评估体系,心脏疾病治疗迈入“精准导航”时代。
从临床困境到破局利器:当“代谢显像”遇见“手术刀”  
临床上,部分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脉搭桥(CABG)或室壁瘤切除术后,心功能未改善甚至恶化,其核心原因往往是术前未能精准识别心肌的“可挽救性”。核医学科主任刘松涛在会上指出:就像修复房屋前需确认结构的稳定性,心脏手术也需明确哪些心肌还“活着”。PET/CT心肌活性测定技术作为国际公认的“金标准”,通过追踪心肌细胞对葡萄糖(18F-FDG)的代谢能力,结合血流灌注显像,可精准区分:存活心肌(缺血但仍有代谢活性,血运重建后可恢复功能)与心肌瘢痕(代谢彻底丧失,手术无法挽救)。数据显示,利用该技术筛选患者,可使CABG术后5年生存率较经验性手术提升20%-30%,并减少约1/3的无效手术风险。 
技术优势:从“依靠经验”到“靶向导航” 
相较于传统评估手段,PET/CT具备独特优势:
第一,多维度评估:一站式获取心肌代谢活性、血流灌注及心功能参数; 
第二,高准确性:通过SUV值定量分析及CT同机融合精确衰减校正,避免漏诊; 
第三,国际认证:获ESC(欧洲心脏病学会)、ASNC(美国核心脏病学会)、SNMMI(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等权威学会推荐。
 
未来展望:让更多心脏重获“生命力” 
随着PET/CT心肌活性测定技术在我院的常规开展,核医学科将持续为心外科提供精准影像支持:
第一,低心脏射血分数(EF)冠心病患者术前决策:筛选CABG潜在获益人群,规避无效手术风险;
第二,室壁瘤切除术规划:精准界定瘢痕与存活心肌边界,避免损害可挽救组织;
第三,心肌病病因鉴别:区分缺血性、炎症性及浸润性病变,指导个体化治疗;
第四,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优化:规避瘢痕区域,提升电极植入疗效;
第五,难治性心绞痛评估:识别存活心肌,指导血运重建或镇痛治疗。
从“经验性开胸”到“靶向性治疗”,多学科协作正在重塑心脏疾病的诊疗逻辑。核医学科与心外科的联合探索,将“代谢活性”转化为“手术指征”,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高生存希望,更显著降低无效手术率与医疗资源消耗,推动医院迈向精准干预与微创变革的新时代。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我院将PET/CT心肌活性测定技术引入心脏手术评估体系
患者服务 科室导航 百年齐鲁 96599预约电话
服务号
订阅号
网站纠错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