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医院新闻详细

我院炎症性肠病门诊开诊

发布时间:2015-05-15 00:00 本文来源: 消化内科 供稿: 摄影:

    在医院领导的关怀及中心院区专家的支持下,日前胶东地区首个炎症性肠病门诊在我院正式挂牌成立。炎症性肠病门诊系由消化内科、普外科胃肠病专业、肛肠外科、放射科、病理科及营养膳食科组成的MDT诊疗模式,并有国内知名专家定期会诊、查房。门诊坐诊的专家均在炎症性肠病诊治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可以为每一位就诊的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诊治方案。

    我院消化内科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延青教授及山东省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青教授带领下,依托省内领先的专家资源优势,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可根据每位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个体化的饮食与药物治疗方案。在王青教授的指导下,科室医护人员共同编写了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活指导手册,可以提供给就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



附:健康科普知识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血便和腹痛等,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克罗恩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可导致腹部包块、腹腔和肛周瘘管及肠梗阻,病变可累及全胃肠道,但以小肠及结肠多见。

炎症性肠病以青壮年为好发人群, UC发病高峰为20~40岁;CD发病高峰为15~30岁 。IBD在不同人群中发病率差异较大,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2008年欧洲12个国家的联合研究发现,欧洲的UC发病率为10.4/10万人,CD的发病率为5.6/10万人,而且有不断上升趋势;近些年我国IBD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均有较大程度上升,特别是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近10年报道的IBD例数上升3.1倍,粗略推测我国UC的患病率约为11.6/10万人,CD约为1.4/10万人。

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点:(1)以腹痛、腹泻等为主要症状,多数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少数表现为急性起病或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2)呈慢性病程,病程迁延,药物治疗控制较难,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无法治愈;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接受治疗。长期用药不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也面临较多副作用风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3)IBD可有程度不同的并发症,UC患者可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癌变及肠出血等并发症;CD患者可出现肠梗阻、腹腔内脓肿、癌变及穿孔等并发症。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进展:IBD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用于治疗IBD的药物主要有5-氨基水杨酸制剂(惠迪、艾迪莎、莎尔福等)、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强的松、甲强龙等)、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巯嘌呤)及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等。氨基水杨酸制剂为治疗IBD的最常用的药物,常用的有柳氮磺胺吡啶及美沙拉嗪等5-氨基水杨酸新型制剂;糖皮质激素用于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患者,对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疗效;免疫抑制剂可适用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激素依赖的慢性持续患者,常用的有硫唑嘌呤、巯嘌呤等;生物制剂近年已逐步在临床推广使用,目前应用的生物制剂主要为抗TNF-α的单克隆抗体,如英夫利昔单抗(类克)等,临床试验证明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活动性CD有效;此外Certolizumab等新型生物制剂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大多数IBD患者的症状可以通过药物来控制,特别是近年来生物制剂的应用,使很多重型IBD特别是并发瘘管形成的CD患者的药物疗效得以提高,避免或延缓了手术的需求。但是Lee EC等研究发现,UC患者最终因药物控制不佳或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仍高达20%~30% ;CD患者因并发症(梗阻、狭窄、腹腔内脓肿、瘘管形成等)需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更高达60%~80%,且手术后复发率高。

尽管如此,药物仍然为IBD患者首选的治疗措施,2007年一项基于欧洲炎症性肠病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Crohn’s and Ulcerative Colitis,EFCCA)的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显示高达86.4%的患者宁可选择尝试一种新药,也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IBD的治疗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治疗活动性病变以消除症状,减轻肠道炎症,促进黏膜愈合;(2)维持无激素的缓解;(3)改善并维持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改善生活质量;(4)防止并发症;(5)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我院炎症性肠病门诊开诊
患者服务 科室导航 百年齐鲁 96599预约电话
服务号
订阅号
网站纠错
网站纠错